“我朋友说这边教练特专业,就住某某小区,那个谁老来的地儿。”
你猜怎么着?隔天健身房前台就给那男的打电话:“您女朋友推荐的会员卡活动还剩最后三天。”
人家压根没提复合,但存在感已经焊死在对方生活里了。这种操作比直接约见面高明多了,既不用暴露需求感,又能让他觉得哪儿哪儿都有你影子。
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骂了,这不就是心机婊套路么?
但人家研究团队说了,大脑处理分手后的戒断反应,其实跟戒烟是一模一样的机制。
那些玩消失的,就相当于直接掐了尼古丁,看似狠心,其实适得其反,戒断反应会让人把前任越想越完美;
而高频次低剂量的接触,反而能让人清醒认识到“这人也就这样”。
当然了,我不是让你去当跟踪狂,这里头讲究个“社会合理性”。
比如你知道他这周要交季度报告,卡着下班时间给他转篇行业分析,带一句“突然翻到的,不一定有用”;
或者他们部门团建去爬山,你提前往他包里塞两包他过敏药,别放纸条,就单纯放药。
这种操作既不会有压迫感,又能制造“未完成事件”——他肯定得琢磨你怎么知道他需要这个,但你又没留话柄给他追问。
这种悬在半空的疑问就像钩子,钩着他主动来找答案。
不过最颠覆认知的,还是研究里的“反向断联”理论。
传统方法让你憋着不联系,新方法反而建议你定期清空存在感。
比如说连续联系三周后突然消失十天,等他习惯每天收到你的分享时,突然断崖式停更。这时候他反而会主动翻你动态,甚至怀疑你是不是找到新欢了。
有个实验组让参与者玩这套,结果62%的人在前任停更第四天的时候,就按捺不住去窥探对方社交账号了,比持续发动态的组别高出三倍还多。
其实说白了,人性就是贱兮兮的。你上赶着人家嫌烦,你真消失了他又慌。
但新研究妙就妙在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——你得让自己变成他生活里的“背景音”,像空调嗡嗡声似的平时注意不到,真要哪天突然关了,他立马浑身不对劲。
当然,这套方法也不是谁都合适。
你要是分手时闹得跟仇人似的,或者对方已经拉黑所有联系方式,那还是先保命要紧。
但研究里说了,只要还保留三个以上社交平台没被拉黑,这招的起效率能达到79%。关键得稳得住,别昨天刚给人点完赞,今天看见他没回访就心态爆炸去质问。
真正的猎人都是披着兔子皮,一边装人畜无害,一边把陷阱铺满他必经之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