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中国移动(SH600941)$
中国移动旗下的飞信(后升级为“和飞信”)曾是2007-2012年间用户超5亿的国民级应用,却最终在2022年彻底退场。其未能成长为微信级别的超级应用,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,核心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:
---
### **一、体制基因:国企机制与互联网创新的根本冲突**
1. **风险承担能力不足**
互联网产品需高频试错(如微信诞生前腾讯内部3个团队竞争),而飞信作为国企项目,决策需层层审批,对失败容忍度极低。中国移动的核心KPI是网络覆盖和稳定性,而非用户增长或生态构建,导致资源向“稳赚”的基础业务倾斜,创新动力薄弱。
2. **运营模式僵化**
飞信技术运营长期外包给神州泰岳,内部缺乏自主迭代能力。而腾讯马化腾曾亲赴网吧调研用户体验,形成鲜明对比。国企体制下,产品需符合“实名制”“敏感词过滤”等强监管要求,进一步削弱灵活性。
---
### **二、战略失误:封闭生态与时代趋势的背离**
1. **用户壁垒自毁长城**
飞信早期仅限中国移动用户免费互发短信,联通、电信用户被排斥(2012年才开放注册)。这一策略直接损失近40%潜在用户,而微信从一开始就支持全网用户无障碍互通。
2. **错失智能机转型窗口**
2011年微信推出时正值iPhone 4/安卓机普及潮,飞信却仍聚焦功能机定制服务(如“天翼Live”)。微信凭借QQ关系链零成本导流,而飞信需从零构建社交网络,用户获取成本悬殊。
---
### **三、产品缺陷:功能单一与体验滞后**
1. **核心功能沦为“短信替代品”**
飞信主打“免费发短信”,但2011年后短信业务被微信全面替代。其未能像微信那样叠加社交生态(朋友圈、支付、小程序),缺乏用户留存场景。
2. **技术体验频遭诟病**
用户普遍反馈飞信界面粗糙、消息延迟丢失、语音视频卡顿。而微信依托分布式架构快速迭代,2年内用户破3亿,形成体验代差。
---
### **四、商业模式:自我革命困境与生态短板**
1. **“左手打右手”的悖论**
飞信免费短信直接冲击中国移动短信收入(2012年短信业务量达8973亿条),内部创新动力受制于既有利益结构。而微信作为外部颠覆者,无历史包袱。
2. **生态协同能力缺失**
微信通过“红包”激活支付、小程序连接线下服务,形成跨领域闭环。飞信虽在2011年尝试开放平台,但未能整合内容、支付等关键要素,最终沦为功能孤岛。
---
### **五、根本矛盾:管道商与平台商的基因差异**
飞信的本质是电信运营商对“管道化”的抵抗,但中国移动的基因始终是**重资产网络服务商**,而非**轻资产生态构建者**。当微信以“即时通讯+社交+支付+服务”的复合形态崛起时,飞信仍困于“通信工具”的单一定位。2016年转向政企办公(和飞信)后,又因动作迟缓败给钉钉和企业微信,彻底失去翻盘可能。
### **飞信与微信核心差异对比**
| **维度** | **飞信** | **微信**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**运营主体** | 中国移动(国企) | 腾讯(互联网公司) |
| **用户策略** | 早期仅限移动用户(封闭) | 全网开放(开放) |
| **核心功能** | 短信替代品 | 社交+支付+生态平台 |
| **迭代速度** | 决策慢、外包开发 | 内部快速试错、高频更新 |
| **生态扩展** | 功能单一、缺乏场景 | 朋友圈、小程序、支付等闭环生态 |
---
### **启示:运营商为何难破“管道化”魔咒?**
飞信的终结映通信业的核心困境:**运营商擅长建设网络,但缺乏构建用户生态的基因**。后续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的“5G消息”试图复刻微信模式,却因终端适配慢、商业模式模糊(如按条收费)、跨运营商协同低效等问题,仍未突破困局。正如电信分析师项立刚所言:
> “运营商不能及时根据互联网变化形成业务闭环,导致一再错失良机。”
微信的成功不仅是技术胜利,更是特定时期(智能机爆发+流量降价)、腾讯社交基因与开放生态策略的共振结果。对运营商而言,与其追逐“超级应用”幻影,不如专注网络能力与B端场景结合,或许才是更现实的破局点。